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 张丽敏)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时期,各地区亦铆足力气。近日,记者获悉“世界茶源”和“中国咖啡之都”云南普洱交出了高质量脱贫答卷。 普洱市委书记卫星表示,2019年,普洱市8个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澜沧县高质量通过国家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全市提前一年高质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目前,全市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的目标全面实现,普洱彻底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而这一切实现并不容易。记者了解到,曾经的普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10县9贫,其中有2个是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60万,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8.6%,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4%,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由此,普洱近年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高的政治站位、强的政治担当、铁的政治纪律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出了一条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发展新路子。 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普洱全市上下尽锐出战,“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普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挂联深度贫困县,带头挂牌督战,带头遍访所有乡(镇),在一线部署任务、推进工作、解决问题。35名厅级干部分别挂县包乡帮村,103名县处级干部驻乡督导,派出驻村工作队员1.04万人次,1180家市县乡(镇)单位定点扶贫,4.7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实现“挂包帮”双向全覆盖。 “我们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大考场,作为检验干部作风的大舞台,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识别、选拔干部,388名脱贫攻坚实绩突出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数量居全省前列。”卫星表示。 记者了解到,普洱镇沅探索破解“素质贫困”难题,促进“昔日懒汉”变“今日好汉”;2019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宁洱·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为省级特色小镇。 想要持续脱贫只有壮大产业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途。普洱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升级、三产抓突破,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之路,让“绿色”成为决胜脱贫攻坚的亮丽底色。 据普洱市政协副主席、发改委主任胡良波介绍,普洱重点打造了现代林产业、旅游康养产业、高原特色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生物药、普洱茶、现代制造业3个“五百亿级产业”,现代物流、数字经济2个“百亿级产业”。产业扶贫成为普洱脱贫攻坚的首要担当。 与此同时,普洱市副市长杜建辉表示,普洱已建成1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思茅区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思茅区、孟连县分别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培育2494个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龙头企业绑合作社、绑贫困户),实现产业有效带动全覆盖。 接下来,普洱还将确保脱贫攻坚力度不减,继续健全长效机制,夯实产业基础,推进茶叶、咖啡、水果、坚果、生物药等高原特色产业以及康养产业快速发展。 在江城县国庆乡嘎勒村的澳洲坚果产业基地,漫山遍野的树上都挂上了沉甸甸的果实。江城中澳农科公司在江城澳洲坚果“一县一业”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江城农户以荒山荒地入股合作种植坚果,收益分成,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致富。 记者了解到,江城县目前已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6亿元,覆盖39544人农村人口,推动了橡胶、茶叶、坚果、沃柑等产业的健康发展,带动全县9855户38475人贫困人口脱贫出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卫星指出,未来普洱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脱贫攻坚力度不减;健全长效机制,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夯实产业基础,切实提高脱贫质量成色;强化统筹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